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细览页

方璇: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09日

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

   今年世界读书日的时候,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先生做了一次开脑洞的调查,他问:“如果这辈子只能最后再读一本书,你会选哪本书?”4000多位书友回答了这个问题,选《圣经》的人最多,《红楼梦》排名第二,回答各类佛经的人也很多,甚至庄子的《南华经》也有人选,我有疑问,为什么没有人提到《道德经》呢?

   曾仕强老先生在解读道德经时说,很多人称老子为阴谋家,是因为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要想让一个人闭上嘴巴,要先让他张大嘴,因为他会酸、累;如果要使它变弱,那么一定要先使它增强,就像一个人如果想要把自己的身体搞垮,就先拼命持,吃到最后,体重增加了,看起来好像很魁梧,其实身体内部已经慢慢变坏了;你要把一个东西废弃掉,就要把它举得高高的,让所有人都看到,大家都看到了,心想:这么糟糕的东西怎么能放在这里呢,把它丢掉,这样就达成目的了;你要夺取一个人的东西时,要先给他一些东西,等他贪得无厌,到处要东要西,人神共愤的时候,你再去抢夺它,别人自然无话可说。解释完这句话,似乎真的有些阴谋的味道,可是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如此吗?我们应该知道,凡称之为“经”者,必是经过了世世代代的检验,何况书名最终定为“道德经”的一本书?老子历来教导人,要向道,向德,怎么会在这句话里告诉大家搞阴谋诡计呢,其实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我认为,老子是阐述了辩证法中的第一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有其内在矛盾性和统一性,这种矛盾性、统一性又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表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和吸取了哲学史上特别是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深入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述。而老子几千年前就以这段话,以简单的话语描述了这一深刻的哲学观点。

    还有人觉得老子的思想秉承“出世”的观念,我等凡人无法参悟,皆希望入世成就一番。儒释道构成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家讲究入世,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儒家发展了上千年,读书人最为推崇,追求“圣”的境界,北宋大儒张载有句话对儒家的追求总结极为恰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释家讲究四大皆空,万物归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生者如寄”,就是人生下来带着身体这副皮囊而来,灵魂在其中,活着就好像是寄居在这个世界中一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身外之物,钱财、权利皆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所以释家从哲学的角度把一切现实的东西都看透了看穿了。而道家作为我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朵奇葩,生生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讲究的就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没有物欲和名利束缚,随心而活,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道家的典型人物,是仅有的几个得以善终的辅佐刘邦打天下的人。笔者认为与张良的品性、观念、所属教派亦有一定的关联。道家主张于国家危难之时,为明主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待国家稳定之时,淡泊名利,澹泊世事,不受到世俗名利的羁绊。正因如此,张良才可乱世时是英雄,太平盛世亦可求得安宁。

    宗教的经典向来直达人的心灵,当我们遇到我们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宗教往往能拯救我们,这也是为什么宗教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我国有各类佛经、《道德经》等等。虽然对没有人选择《道德经》持疑问态度,但我不得不羞愧的承认,我近来才开始读《道德经》,非常偶然,比我读圣经故事生生的晚了十几年,我不知道诸位观客上学期间会读哪些书,学校会推荐哪些书,我那个年代,国学不流行,国外的读本倒是非常流行,因为国学没人教看不懂,国外的读本翻译成白话文,简单容易,还有青少年简易读本,所以我上学的时候读的细算起来,竟然大部分都是国外翻译过来的小说、读物。近来开始读《道德经》,越读越觉得这就是一本指导人生方向、教导方法论的必读书籍,充满着满满的东方智慧。现在的中小学都开始尊重国学,学习国学,我认为非常必要,以前我们有私塾,有先生带学生,先生对书本内容的解读是结合先生的老师及自己的经验总结,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观念,故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没有先生带,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意思,晦涩难懂。

   《道德经》五千字,我不敢说我理解的一定是对的,但我有强烈的愿望去分享给你,因为这是一本特别棒的书,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对《道德经》的理解。《道德经》原本并没有给我们灌任何鸡汤,也没有像励志书籍一样让我们充血,只是简单了讲了一些对自然、社会的观察,顺应自然规律,天道就对我们予以加持。本文仅仅是对《道德经》小小的引读,希望在读完本文后,你可以对这本书产生小小的兴趣,以期该书能对大家的生活和人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方璇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寿光市圣城东街269号 电话:5221166 邮编:262700